Costco在上?;鸨_張,半天被買到停業(yè)的消息不僅刷爆了朋友圈、各大門戶網站,還被很多微信號拿來成就了幾十篇10W+。
看點一:噱頭
這是Costco開業(yè)首日門戶網站的報道:
如果買到停業(yè)這個詞還不足以體會Costco的火爆,那么,再看看公眾號文章的描述吧:
虎嗅的一篇文章標題叫做《我替你們去了一趟魔都的Costco,差點死在那里》。文中提到了堵車這個細節(jié):他們和彬彬有禮的司機師傅聊完了能聊的所有話題,還是堵車,最后,師傅不顧風度的罵了句上海話,然后問,要不繞道10公里再走過去?
如果說組織一場成功的營銷活動,折扣優(yōu)惠方案占到50%,那么剩下的那一半絕對是噱頭。
首先,Costco將自己包裝成了一個高級管家的樣子,用“極少量特價奢侈品”來告訴中國的消費者,我這都是好東西;然后再用“批發(fā)價零售”來洗腦:我的東西最便宜,不買可就虧大了!兩大招齊出,還能愁沒人來?足見,Costco對中國市場是做足了功課的,搶黃金、搶優(yōu)衣庫......哪一次不是刷屏到爆? 等到人一多,事情就更好辦了,從眾心理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場營銷活動中來,名氣、會員、利潤、業(yè)績什么的還會遠嗎?
看點二:“老實人”形象
在提到Costco時,很多人的印象是“洋氣”、“便宜”。這兩個看似不搭噶的詞放在Costco上卻一點也不違和!1498元一瓶的飛天茅臺比指導零售價還便宜1塊錢;28個可頌42.9元,每個也就1.5,能吃一個禮拜;整只烤雞37.9元;西冷牛排平均一片不到40元。而且吃不完還可以拿去退......對于很多逛Costco的人來說,很多人都抱著一個心態(tài):大品牌又便宜,這個洋管家老實得有點傻,這個便宜不占有點虎。這樣的一個“老實人”形象也是Costco的一個長期的營銷策略,而且是有效的。這一點可能很多營銷課都會提到,很多人都喜歡跟老實人做生意,因為他們有便宜可占,而且,“老實人”沒那么多壞心眼,也更“放心”!
這是一種典型的用戶思維,不管是“虧本大甩賣”還是“跳樓價”其實都是在用文字營造一種讓用戶“占便宜”的心理,從而達到促銷目的。不過,文字再怎么煽動比起樹立一個“老實人”形象(而且還是長期保持的)到底還是差了些功力了!當然,這個形象一定要與品牌的定位相契合,比如Costco可以通過品牌的議價能力和強大的供貨商資源來實現(xiàn)“品質+低價”,以配合自己的“老實人”形象。但是,如果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,如果沒有獨特的個性,也就只能通過口碑和服務來實現(xiàn)自己的“平價百搭”了。
看點三:聰明的做法
先來思考兩個問題:問題一:假如,你逛超市只是因為想買一袋切片面包,為明天的三明治做準備,可是當你到達食品區(qū)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,切片面包是20塊錢的原價,而一大袋夠吃一個禮拜的可頌,正在搞活動,特價42.9元,你會選哪個?問題二: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,你看到周圍所有人都在搶一袋42.9元的可頌,而且目測剩下的不超過5袋,你的選擇又是什么?
結果,80%的人要么選擇了可頌,要么選擇了兩個都買!
這就是營銷套路中聰明的做法。他們將特價的商品擺放在最明顯的地方,畢竟真的很優(yōu)惠,很多人會沖著特價而去,甚至忘記自己原本想要買什么。
尤其是在Costco這樣一個可以從生買到死的超級市場,很多沖動消費者會這樣安慰自己:沒關系,都是以后要用的,這次趁著活動屯一波,下次就不用買了,而且過期了還可以退...可是,即便是真的可以退,那些保證下次來絕對只退貨不再沖動消費的人,仍然會面對特價的誘惑再一次忍不住。更何況,大老遠跑這么一趟只退貨,不就跟入寶山豈能空手而歸的道理一樣?畢竟,Costco是真的沒有近到可以天天去的程度!
總之,噱頭足一點、形象老實一點、做法聰明一點,Costco的這三大營銷看點善加利用,對于中小企業(yè)來說,也同樣可以適用!